/關於緒靄設計/
緒靄設計專注於文化轉譯與創新實踐。我們相信,設計不只是形式的創造,更是思維的交融與感知的延伸,透過探索材質、結構與敘事的關係,讓作品在共生的脈絡中呈現獨特光芒。我們關注設計如何與場域、社會對話,並以當代視角重新詮釋文化的可能性,讓文化不只是被觀看,而是被參與、被感受、被共鳴。


CREATIVE
  • 概念策劃
  • 形式發想

OBJECT
  • 產品設計
  • 包裝設計
  • 裝置設計
SPACE
  • 活動策劃執行
  • 策展展場規劃
  • 展示陳列設計

新北市樹林區復興路452巷1號
Email
Facebook
LINE



《扮家家創作練習》 113年新北市公共藝術推廣計畫

新北市文化局


2024.07-2024.10
新北市
根據文化部出版的《公共藝術怎麼辦2.0》,不論是從政策、環境、藝術還是參與者的角度,公共藝術所強調性質為:空間性、公共性與藝術性。而公共藝術的類型,隨著發展歷程可略分為: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公共空間藝術化、為公共利益的藝術等三種。本計畫將依據這三種不同樣態,規劃一系列公共藝術的介紹內容,旨在擴展參與者對公共藝術的認知與理解。



【公共空間中的藝術】
在公共場所,例如街道、廣場、公園、學校等等,展⽰藝術品的實踐。


【公共空間的藝術化】
將場域、環境、景觀、建築、藝術視為⼀體,以宏觀的⾓度思考環境營造的美學價值,強調使⽤者體驗感受。 

【為公共利益的藝術】
回到對「公眾」(⼈)的關注,將藝術作為串聯、服務的媒介,對應⽂化、社會等公眾議題的思考與探索。





公共藝術講座

四場講座主要為公共藝術興辦機關承辦人規劃,涵蓋法規解讀、經費管理、發展趨勢及相關議題,助力其提升專業能力與知識。



講座1.【公共藝術發展趨勢】
主講人/黃浩德


講座2.【公共藝術自辦活動與設置計畫實務指引】
主講人/施柏如


講座3.【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之修法重點剖析】
主講人/熊鵬翥


講座4.【公共藝術與社會對話】
主講人/回看工作室、許雁婷




公共藝術走讀旅行

地方行腳宛若探尋公共藝術之創意源泉。串聯區域內的自然、文史、產業、社區、市政建設、藝文場館、展覽活動及公共藝術,探討公共空間美學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走讀1.【漁韻悠揚-漁村生活故事】
引路人/瑪鋉漁村文化生活協會,女王的呼召-萬金國際旅遊實驗共生協作平台
在距離萬里觀光核心不遠處,有個遠離塵囂的小漁村。這裡的獨特文化內涵展現在當地廟宇的傳說和習俗活動之中,漁港的東西兩側也順應地理環境與產業型態而誕生了截然不同的地景。瑪鋉漁村文化生活協會與致理科技大學師生共同攜手,通過社區營造,展示漁村的美好和文化內涵,創作了環境友善的『泥土塗料壁畫』,翻新老屋重塑據點空間,並凝聚起一顆顆守護野柳之美的心。



走讀2.【淡蘭文化路徑雙溪中繼站走讀】
引路人/注腳雙溪

活動以文化探索與地方創生為主軸,透過多元體驗串聯雙溪的歷史與當代發展。參與者將透過市集任務闖關,品味雙溪獨特的飲食文化;走讀詩鄉巷弄,感受詩意與歷史交織的氛圍;參訪百年土地公廟,深入了解農業文化,並欣賞在地藝術家與師生共同創作的剪黏文化牆,見證傳統與藝術的融合。此外,探索創生基地,體驗當地文化藝術與創新產品,發掘雙溪在歷史與現代創生中的獨特魅力。



走讀3.【深坑食農美學生活提案】
引路人/王玫

與繁華老街只有一步之遙,在深坑的山林間歷史與自然交織,形成一幅令人著迷的景象。在王玫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體驗了山野間的自然美景,並深入探索了這片土地背後的農業發展與歷史故事。從麻竹寮出發,穿過蜿蜒的溪流,最終抵達向天湖,這裡農村風光與古老建築相互映襯,將前人開拓的歷程如同故事般娓娓道來。



走讀4.【泰雅文化推廣場域探索】
引路人/大桶山泰雅藝術館

探訪桶壁部落,在這片泰雅族的無圍牆藝術館中,我們以最貼近自然的方式,體驗山林如何塑造文化。這裡不僅是尋找水源和打獵的場域,更是展現生活藝術性的地方,我們一同探索泰雅族對山林植物的深刻認知與創造力,並了解他們傳統與現代的狩獵技術,感受泰雅族飲食文化背後的故事傳承,啟發對生活智慧的新思考。



走讀5.【石門雕塑藝術巡禮】
引路人/石門雕塑中心

由著名雕塑家張子隆老師親自帶領探索子隆山房鎌倉塾。張老師展示了自己的雕塑作品,並邀請大家觸碰那些由岩石與金屬精雕細琢而成的藝術品,直觀地感受到材料的質感與工藝的精髓。在靜謐的園區內,張老師設計的建築與雕塑之間的關係安排也引人注目,令參與者們深刻感受了空間中各種元素的和諧共存。







公共藝術工作坊

與地方的文史、藝術團隊或地方創生工作室合作,將地方特色脈絡融入走讀課程,探索公共空間中各項要素之間的互動關係。並且搭配創作工作坊,讓參與者將走讀時的親身體驗轉化為創作靈感,啟發他們對於社區獨特藝術風景的思考與想像。



工作坊1.【村落藝術雙溪散策】+【農食文化×淡蘭飯包DIY】
引路人/注腳雙溪

活動從雙溪早市開始,以綠色採購方式體驗村落市集、老店和壁畫風情。隨後,我們用自己的雙手開箱當地綠色食材,製作美味的淡蘭飯包,並聆聽雙溪注腳工作室如何透過藝術療育和綠色文旅推動地方創生。最後,循著馬偕行腳的足跡,實地走訪雙溪老街,尋找歷史痕跡,發現藝術、文化與生活的結合。



工作坊2.【深度走讀描繪新平溪】+【在地信仰文化體驗工作坊】
引路人/嘻哈平溪

在平溪古鎮蜿蜒小徑上,阿賢老師以幽默敘事串聯礦坑歷史與空間變遷,透過建築現況引導思考公共性與地方發展。下午的平安符吊飾製作,則讓參與者透過龍興宮獨特的符咒文化,感受信仰如何在日常生活與社會中交織。活動不僅希望展現平溪的文化層次,也希望啟發大家以藝術與公共參與,探索偏鄉發展的新可能。



工作坊3.【悠遊三芝藝術村】+【創意捏塑工作坊】
引路人/在生活藝術文化發展協會

由王藁賢老師帶領探索北海岸的永續藝術,首站來到經過農村再生計畫改造的三芝田心子,這片濕地展現出詩意的自然景觀,成為自然與人文共生的範例。隨後,參與者深入隱秘的溪底秘境,欣賞與自然景觀互動的永續公共藝術作品,感受到藝術與環境之間的深刻連結。下午參觀胡棠民及英國藝術家Martyn Barratt重新詮釋空間與物質的作品,激發靈感。並在最後的捏塑工作坊,將當天的感受化為情感豐富的創作,珍藏回家。



工作坊4.【石碇自然共生走讀】+【草編工作坊】
引路人/螢火蟲書屋

石碇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與深厚的人文脈絡,在這片土地上,返鄉青年以建立『螢火蟲書屋』為地方注入新活力。透過風景與故事的交錯,我們不僅理解自然與人類活動的共融,更思考公共空間如何成為文化、藝術與環境對話的場域。午後,參與者將透過在地植物的採集與草編技藝的學習,轉化自然元素為創作媒材,從選材、處理到編織,讓每一件作品皆承載著文化記憶與土地的溫度。



工作坊5.【泰山共融歷史走讀】+【輕土捏塑創作】
引路人/張仁甫

泰山匯聚多元宗教,交織出獨特的文化景觀。沿著街道行走,我們參訪知名畫家李石樵故居、應化大排生態園區、頂泰山巖、天主教本篤會與明治書院,在建築、藝術與信仰間,體驗宗教文化如何塑造社區記憶與公共生活。這些場域不僅承載信仰實踐,更是文化交流與社會凝聚的核心,映照出泰山的區域身份與公共性的多重層次。



工作坊6.【巡藝漫遊在金山】+【植栽DIY】
引路人/金山漫遊

在金山的時光漫遊中,我們走進百年「博愛中藥房」以及由老碾米廠改造的文創基地「有米」,透過歷史空間感受金山昔日的風華。午後,我們走進金山國小,欣賞與建築對話的公共藝術,體驗藝術如何融入環境與日常。隨後,由在地青創品牌植芾室帶領,體驗鹿角蕨上板工藝,嘗試植物如何在空間中以不同於桌面盆栽的方式存在。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單位|緒靄設計 Woven Haze Design
協力單位|瑪鋉漁村文化生活協會、女王的呼召—萬金國際旅遊實驗共生協作平台、注腳雙溪、王玫老師、大桶山泰雅藝術館、石門雕塑中心、嘻哈平溪、在生活藝術文化發展協會、螢火蟲書屋、張仁甫老師、雲泥閣陶作、金山漫遊
主視覺設計|何奕劭
緒靄設計 Woven Haze Design